想要捕获工业机器和设备的基本诊断信息,传感器的作用至关重要。但是,随着机器维护人员临近退休,年轻化的新员工队伍正在悄然崛起。
新生代员工习惯于使用快速发展的制造技术以及随之而来的数据,但是他们不一定能像资深员工那样轻松驾驭设备。
捕获情景数据进而提供更多预测性诊断信息,在整个制造企业充分利用数据,这是制造商获得成功的关键。
智能传感器技术能够满足这一需求,它能深入透析工业机器的健康状况,帮助现有及未来的操作人员优化工厂流程。
尽管智能传感器能够深刻洞悉制造企业,但这并不表示所有传感器都必须搭载这一技术。因此,知道何时何地需要部署智能传感器非常重要。
权衡利弊得失
智能传感器可以帮助简化柔性制造过程,包括频繁调整生产线以适应不同规格的产品。
智能传感器可在控制器中存储多个配置文件,并在需要时推送至传感器来支持各种产品,因此生产线产出的任何产品都不需要人工重新配置。这就意味着传感器配置时间显著缩短,从几分钟减至仅几微秒,有助于优化柔性制造过程。
在大多数柔性制造应用中,有很多传感器需要重新示教。传感器的配置方法往往因传感器系列而异。
因此,操作人员肩负更大的责任,他们需要了解/记住更新所有传感器的确切流程。人工重新配置一台机器上的传感器需要一小时,尽管其涉及的小时成本是一个重要方面,但影响最大的还是耽误了一小时的生产时间。根据所制造产品的成本,生产损失每天高达 20 万美元。
适应不断变化的员工队伍
除了避免生产损失,智能传感器还可帮助缓解员工队伍变化带来的冲击。
随着员工队伍的老龄化以及资深操作员的逐渐退休,许多专业技能在流失;通常而言,如果有三名工人退休,由此雇佣的接替者却只有一名。资深操作员非常熟悉机器 — 他们了解机器的所有特性,并知道如何进行补偿。
但随着这些资深操作员逐渐退休,很多知识会流失,而新一代操作员不一定熟悉或具备知识来处理这些习性。因此,更智能且善于诊断的传感器非常有益于员工队伍的过渡期。
另一个公认的观点是,集成式智能传感器系统的自动配置功能每次会推送相同的设置参数到传感器,这就减少了由操作员 — 尤其是不熟练的新人手动执行参数更改时可能发生的配置错误或生产问题。这些值可以由 OEM 进行审查,以确保使用最佳设置来运行每台机器。
了解生产线变更带来的传感器配置成本以及员工队伍不断变化的影响——这是判断智能传感器是否适合您的关键所在。